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
蔡澤民老師 永順武德堂介紹
分類:永順武德堂介紹
2009/03/31 14:55
白鶴拳張常球祖師ㄧ脈
蔡澤民老師 永順武德堂介紹
張常球祖師於日據時代渡海來台灣, 在中部授徒極眾, 可惜中年時期因飲食不潔而生病, 不幸在五十歲時去世. 主要傳承弟子有十位, 陳春成先生即為其中之ㄧ, 在傳弟子蔡秀春先生, 得拳法與藥功,傷科醫術的全部傳授. 後由子蔡澤民先生傳承其藝...
拳法傳承:
1. 張常球 (來台初組) ----> 陳春成 (二代) ---> 蔡秀春 (三代) ---> 蔡澤民 (四代)
道功傳承:
2. 歐陽敬予神父 ---> 蔡秀春
3. 袁介圭 ---> 曾樹德 ---> 蔡澤民
白鶴拳自清朝康熙年間, 由方七娘祖師創始後, 居福建永春並廣授徒弟. 一直到清同治年間由福建福清人方世培祖師才有了重大改進. 為了方便區分, 1985經由大陸政府對全國進行武術整理工作. 我們對稱早期鶴拳為"永春白鶴. 然方世培之改良鶴拳為"福州鶴拳." 其實福州鶴拳都是由永春白鶴所演化而來, 然後自成體系的! 方世培祖師對永春白鶴拳最大的改良在於"步行步法"與"呼吸運氣", 再結合寸勁節力的瞬間爆發力.
方世培生平
方徽石(有誤為方慧石),字世培,生於1834年(請道光14年),卒於1886年(光緒丙戌年),享年52歲。福清市鏡洋鎮茶山村人。少年時在榮山跟「後五虎」鄭寵之再傳李姓白鶴拳師學武。方世培最喜歡觀察飛禽走獸。一次大雨過後,他看到樹上烏鴉,抖動羽翼,而使樹榦搖動。原來小小烏鴉顫抖之力,能撼動大樹.一次小犬跌進溪里;突然一跳,卻躍出小溪。方世培後來把這種技能應用改進,而生成「縱鶴拳」。其門人較有聲於武林的有唐依鶴,程學琛,黃霖,蔡道年,子方永華,侄方永蒼等。
鶴法至此猛殺,復求輕柔震彈,則盡善盡美矣。偶觀寒鴉顫身雨散,木為之搖,溺犬搖駿,水珠飛濺。臨池審視魚身柔游,蝦臂伸縮,因有所悟,而易鶴法 以鬆柔、圓化、摔彈、抖震為形,意氣為體,呼吸為用之拳法。
張常球祖師從方世培嫡子方永華先生習拳, 方永華再傳子方紹翥(阿鳳師),方紹峰,及張常球(二哥),常球為來台初祖,本名諱二哥,常球為後祖世培所贈之名,後有日本人台中廳長技德二因攏絡,而譽二哥武術與德行並美,如新高山(玉山)能高山(雪山)並峙,更稱二高,世以二高拳法稱其術。又稱"台中二高."
陳春成先生身材短小, 但毅力驚人, 苦練白鶴拳有成, 身手矯健敏捷, 有絕技稱"電光手," 出招瞬間即至, 被擊中者有如觸電, 為張常球祖師門下十大弟子之一.
蔡 秀春先生為張常球祖師的再傳弟子, 曾蒙親自餵招, 從陳春成先生習得白鶴拳與藥功, 傷科醫術後, 設館授徒兼傷科治療. 1960年蔡秀春先生得同門師弟成龍先生至介紹拜訪歐陽敬予神父, 目睹道家先天炁功驚人的威力, 經神父傳授道家心法後, 將吐納導引法和白鶴拳法配合練習, 並窮究"白鶴拳書寶鑑"擷取精要著有"白鶴神功簡記"一篇, 並且創出"柔軟肢"拳法套路.
蔡澤民先生於1959年開始練習家傳白鶴拳, 1976年赴從曾樹德先生學習道功, 為隱仙派虞陽子袁介圭道長的再傳弟子, 1981年將道功與白鶴拳獨特發勁融合後, 運氣發勁收發自如.
緣武德唐為章常球祖師由閩來台開館授徒之堂號, 當時日據時代日本據台設有武德會推廣柔道與劍道等武術, 常被人認為相同的武術組織, 乃令陳春成先生易名為英烈堂並開館授課, 後因隱有漢族思想再易名集英團.
台灣光復以後, 蔡秀春先生復用武德堂設館授徒, 其為台中大肚鄉永順村人, 因又將道功的吐納導引法配合白鶴拳法練習, 故稱永順武德堂冠以地名稱之.
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蔡澤民老師 / 教授台中二高鶴拳課程簡介
- 三戰 (鶴拳拳母, 訓練吞吐浮沉飛鳴宿食八大綱領的基礎拳法)
- 二步 (訓練過角及進退的基本步法)
- 拆肢
- 圓環
- 四門 (訓練過角 過門及進退旋轉的基本拳法. 三戰四門, 水手四門, 火手四門, 尅打四門, 盤肢四門)
- 五步
- 環肢
- 手套
- 走馬三角
- 擺馬四門
- 八步連環
- 鶴翅
- 二十四器械盤
- 五行十八手
- 柔軟肢
對手套路 (兩人對練)
- 二步推手 (鶴拳活步推手)
- 變肢手法 (活步實戰手法)
- 五步對練
- 環肢對打
- 手套對練
- 二十四 器械盤對練
- 鶴翅對練
- 五形手對練
單人 (空打法)
- 二步推
- 五步
- 環肢
- 手套
- 二十四 器械盤
- 鶴翅
- 五行
- 實戰手法
- 實戰身法, 步法
節力寸勁
初級:
1. 四至手
2. 基本五行
二級:
3. 左傳右, 右傳左陰陽手 (傳肩)
4. 震天掌, 煞地掌
三級:
5. 一羽化千斤
6. 篩撞手
高級:
震身法 (駿身, 有如抖落水狗勁或火雞展威)
7. 分為, 外駿身法
8. 內震身法 (運用內勁, 內氣作用產生)
拳法藥功: 白鶴拳書寶鑑 / 鶴祖拳書寶鑑 / 鶴拳寶鑑
永順武德堂世傳的拳法目錄如下:
- 穴道圖
- 論拳法源流
- 白鶴神功簡記
- 明勢之法
- 傳授真法
- 論兩手出力
- 論正直法
- 論認子午歸中
- 論動靜之法
- 論沉身注氣呼吸發力
- 論手法接敵
- 論接敵粘手之勢
- 傳集教子弟之法
- 論氣力法
- 論氣象之榮流
- 論立身腳馬子午節門工
- 論出腳從湧泉貼地
- 論戰法
- 論端正法
- 論身駿身法
- 論與人敵手功夫
- 三戰法
- 論五行要手
- 鶴拳八大綱領要點
- 習白鶴拳心得
- 白鶴拳對敵七字訣
- 修道要言
- 英烈堂陳教師秘方
- 集英團經驗方類集
- 白練寺銅人簿
白鶴拳 蔡澤民老師 (惠澤山人)
蔡澤民先生(惠澤山人)自從學習白鶴拳後, 心無旁騖蔡, 專致於單一白鶴拳種, 苦心勤練, 不曾間斷, 1965年至1972年間, 秀春先生常遣澤民先生至其恩師處向陳春成先生請安, 顧蒙詳示白鶴拳法精要及武術傷科藥功, 承其教外別傳.
1976 年蔡澤民先生復從曾樹德先生學習道功, 為隱仙派虞陽子袁介圭道長的再傳弟子, 自號惠澤山人, 經歷多年修練, 驗證炁在體內的升降循環, 操練白鶴拳母三戰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1981 年將白鶴拳獨特的練勁法門與道功融合後, 運氣發勁收放自如, 演練拳套動作時輕靈順遂, 快慢相間, 轉變圓活, 剛柔並濟, 處處展現了白鶴拳的特異風格. 可以說是一生學拳教拳不斷研究嘔心瀝血的結晶.
白鶴拳 / 蔡秀春先生 (雲峰山人) / 教傳者
台灣光復後復用武德堂設館授徒, 1965年至彰化市開武德堂國術館兼傷科治療. 得成春成先生密傳白鶴拳書寶鑑及英烈堂陳教師秘方, 集英團經驗方類集, 復於1947年冬再傳白練寺銅人簿, 而白鶴拳書寶鑑內有:
- 穴道圖
- 論拳法源流
- 白鶴神功簡記
- 明勢之法
- 傳授真法
- 論兩手出力
- 論正直法
- 論認子午歸中
- 論動靜之法
- 論沉身注氣呼吸發力
- 論手法接敵
- 論接敵粘手之勢
- 傳集教子弟之法
- 論氣力法
- 論氣象之榮流
- 論立身腳馬子午節門工
- 論出腳從湧泉貼地
- 論戰法
- 論端正法
- 論身駿身法
- 論與人敵手功夫
- 三戰法
- 論五行要手
- 鶴拳八大綱領要點
- 習白鶴拳心得
- 白鶴拳對敵七字訣
- 修道要言
可配合練習拳套有:
- 三戰 (鶴拳拳母, 訓練吞吐浮沉飛鳴宿食八大綱領的基礎拳法)
- 二步 (訓練過角及進退的基本步法)
- 拆肢
- 圓環
- 四門 (訓練過角 過門及進退旋轉的基本拳法. 三戰四門, 水手四門, 火手四門, 尅打四門, 盤肢四門)
- 五步
- 環肢
- 手套
- 走馬三角
- 擺馬四門
- 八步連環
- 鶴翅
- 二十四器械盤
- 五行十八手
- 柔軟肢
初級:
1. 四至手
2. 基本五行
二級:
3. 左傳右, 右傳左陰陽手 (傳肩)
4. 震天掌, 煞地掌
三級:
5. 一羽化千斤
6. 篩撞手
高級:
震身法 (駿身, 有如抖落水狗勁或火雞展威)
7. 分為, 外駿身法
8. 內震身法 (運用內勁, 內氣作用產生)
1960 年蔡秀春先生57歲時, 有同門師弟成龍先生彰化縣員林人為天主教徒, 承其介紹約同云施兄弟數人至台北縣中和鄉天主教堂拜訪歐陽敬予神父, 請益拳法, 並演練三戰套路, 經詢問是否可運氣傷人. 蔡秀春先生搖頭應不會, 乎見神父舉手輕輕揮擺, 而門窗沙沙震響, 在隨手輕揮桌上銅製品直飛蔡秀春先生的身前, 急舉而擋, 並被其氣勁震離座位, 神父笑稱: 好!好!反應快! 並帶眾人至於室外空第, 將一鐵棍插於地上, 手掌隔鐵棍尺許, 慢慢把鐵棍插於地中, 復把鐵棍隔空吸出地中, 經過這三次驚奇的表演,眾人錯愕不已...歐陽敬予神父問到:白鶴拳母三戰, 是一套氣功拳法, 練成可運氣隔空傷人, 是否口訣已經失傳? 乃詳為述說吐納導引之法, 蔡秀春先生返家練習後, 窮究白鶴拳書寶鑑, 擷拳書精要著有白鶴神功簡記乙篇. 詳參歐陽敬予神父所傳立式作法, 不以意禁之, 聽其自動而能拳擊, 創編柔軟肢技法, 並告之少數同門師兄弟,以及傳授門下弟子.
白鶴拳/ 陳春成先生 / 教傳者
原張常球祖師由閩來台, 在台中市開館授徒之堂號稱為武德堂, 時值日本統治時代設有武德會推廣日本武術, 常被人誤認為同一組織. 故陳春成先生藝承受聘外出授徒, 後另更名為英烈堂, 又含隱漢族思想, 在易名集英團.
清稗類鈔.技勇類.方世培殪牛
方 世培,福清茶山人也。練拳技二十年,法曰縱鶴,運氣周其身,又聚周身之氣透雙拳而出,出時作吼聲,久久,則並聲而無之,但聞鼻息出入而已。手分金木火水土 以禦人,惟水出時,被中者如中惡,而世培之身則已飛越尋丈外,幾不可見矣。世培之徒徧閩中,其最知名者為王陵。陵嘗以掌抵柱,柱皆為之撼動,有所謂大身化 小身法者,中人無不敗。陵恆以此法與拳師試,皆莫當。一日,求與世培較藝,世培陷其樊中,在法當仰趺,世培忽駢三指置陵胸,陵肝鬲間如沃沸湯,聲息皆渺, 如死人,世培笑曰:「孺子初不自量。」即出小丸藥合水使飲之,立蘇。茶山多落花生,居人恆種之,以為產,徧畦隴常有牛來食之。世培出戶驅牛,牛弗行,鞭 之,亦弗動,乃以拳抵牛,牛疾奔,至嶺上死。俄而究牛之所由來,則伯氏之牛也。剖牛腹,則肝長可二尺許,是殆肝臟為拳所傷耳。自是,世培以死牛故,名乃益 噪。
縱鶴拳, 宗鶴拳, 福州白鶴拳-- 方徽石,字世培祖師
方徽石生平
方徽石(有誤為方慧石),字世培,生於1834年(請道光14年),卒於1886年(光緒丙戌年),享年52歲。福清市鏡洋鎮茶山村人。少年時在榮山跟「後五虎」鄭寵之再傳李姓白鶴拳師學武。方世培最喜歡觀察飛禽走獸。一次大雨過後,他看到樹上烏鴉,抖動羽翼,而使樹榦搖動。原來小小烏鴉顫抖之力,能撼動大樹.一次小犬跌進溪里;突然一跳,卻躍出小溪。方世培後來把這種技能應用改進,而生成「縱鶴拳」。其門人較有聲於武林的有唐依鶴,程學琛,黃霖,蔡道年,子方永華,侄方永蒼等。
方世培曾居福州市內,與著名的文學家林琴南相交往。林琴南將方世培的事跡寫入《技擊余聞》一書。
技擊餘聞 一、方先生、林琴南
方先生世培,福清之茶山人,練拳技二十年,法曰縱鶴,運氣周其身,又聚週身之氣,透雙拳而出,出時作吼聲,久久則並聲而無之,但聞鼻息出入。手分金木火水土,中唯水手出時,中者如中惡,而身已飛越尋丈之外。
陳山人俶玉,一日在道山望潮樓,求先生試藝。先生曰:「山人體幹薄劣,觸吾拳當飛至丈餘。」山人弗之信,果中先生拳,如飛鳥騰逝,墜地幸無苦。
郭聯元者,閩(註1)中一時傑出者也。訪先生於道山,二君以手相格,樓柱皆戰,震震作聲欲傾。郭曰:「止矣。足下運飛如仙人,吾不能得其罅隙而入,更持到炊許者,吾當敗。」於是相約為兄弟。
貫市李某,以事客閩中,亦寓道山山樓,能運單劍,雲合鳥逝,先生亟賞其技。李不審先生之能,乃侈言曰:「余走遍天下,匪特劍術,即拳勇亦無出吾 右。」先生徐起言曰:「客負絕技如此,能否與秀才一試?」客曰:「此寧弗可者。」則去其外衣,短衣附體,胸前密鈕三十許,起喉際至於臍下,此朔方(註2) 勇士衣也。先生乃常服,一合,而李某已中先生水手,騰擲丈餘,匍匐不即起,則疾走入室,余以為取劍也,目先生趣備之,先生笑而不答。尋見李某已負袱帶劍, 疾走下山而去。
時山下多居博徒,徒中少年聞先生能,則咸(註3)欲求試。夏中先生單衣草履,立三清殿廊,與余語,余徘徊殿下,與先生論綿亭山景物,忽惡少五六人,直撲先生背。先生陡運氣,而五人已仆於殿上,其一則倒跌而下,首幾觸鐵鑊死。余大震,不審所自來。先生遂笑遣此六少年者去。
先生高足遍閩中,而最知名者為王陵。陵以拳抵柱,柱皆動,有所謂大身化小身法,中人無不敗。陵以此法與拳師試,皆莫當。一日,春燕酒酣,竟求與先生 較藝。先生陷其樊中,在法當仰跌,先生忽駢三指,置王陵胸,陵肝隔間如沃沸湯,聲息皆渺,如死人。先生曰:「孺子初不自量。」即出小丸藥合水飲之,立蘇。
從子竹銘秀才策,極契余,頗能詩,身法靈捷如猿猱。茶山交春,先生必聚親族於別館。先生恆教子弟舞青銅簡及鐵盾。最精其技者即竹銘。族老忽言秀才藝 幾突過其季父,慫恿先生與竹銘試。竹銘往來如飛,觀者大嘩,以為先生負重名,乃不能勝孺子。先生慍,竟以手按竹銘肩井,竹銘挺立如木偶,解衣試,肩井之骨 已下陷。先生大悲,以藥治之,三月而愈。自是先生永不與人試技矣。
茶山多落花生,居人恆以此為產,而牛來食之。先生出戶驅牛,牛弗行,鞭之亦弗動。先生忽以拳抵牛,牛大奔至嶺上死,問之則伯氏之牛也。剖牛腹,肝長可二尺許,或肝臟為拳所中死耳。先生名以死年後乃亦噪。
先生平居雅重余,恆自謂欲從軍塞外,顧以不得人而事,終隱於茶山而卒。卒時年五十四。先生所贈余長劍,曾鐫名藏之家。
註:
1 福建省的別稱
2 北方。書經‧堯典:「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郡名。漢武帝驅逐匈奴,收復河南時所設。即今綏遠省河套附近。
3 都、皆、全。如:「老少咸宜。」書經‧舜典:「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唐‧王昌齡‧塞下曲四首之二:「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南少林纵鹤拳的创始者方世培
从小习武 禅师指点
方世培,名徽石,字世培;福清市镜洋镇茶山村人 。1834年(请道光14年)出生。他幼年即“敏而好学”,尤其喜欢练武。当时福州一带流行南少林鹤拳,方世培经常外出,受教名师,武艺大有长进。茶山村 位于齐云山下,周围树竹从生,鸟兽出没。方世培最喜欢观察飞禽走兽搏卫之态。一次大雨过后,他外出练功, 看到一只乌鸦立在树头,抖动羽毛上的水珠,而树干为之摇动。方世培想:“小小乌鸦能撼动大树,靠的是颤抖之力啊!”他又想起小时追逐小犬,见它无处可逃, 失足跌进溪里;却又跃然一跳,跃出小溪飞快逃走了。于是方世培暗暗研究“怎样才能把这种技能移植到鹤拳中”。
方世培“年甫弱冠,典中 武举,以 无意于仕途,遂云游各地,寻师访友,探讨各派拳艺,深觉鹤法原本猛杀,复求轻柔震弹则尽善尽美。”离村数里,有一天竺寺,寺中禅宗长老隐姓埋名,却武功高 强;看到方世培专研武术,便指导他“行拳运气,导入任,督二脉”,这样可以“意气为体,呼吸为用。使行拳时内力源源而生,用之不竭,虽遍千招,毫无疲惫之 感。”方世培力练二十寒暑,终于开宗立派成就“纵身鹤法”一门。
寓居福州 独树一帜
“纵”,颤抖震荡之意,是福州方言的谐 音,又写成 “骏”、“宗”等。它的特点是:依靠内功,“以轻清柔实为体,震身抖动为用”;练到炉火纯青之时,“运气周其身,又聚周身之气,透双拳而出,出时作吼声, 久则并声而无之,但闻鼻息出入。手分金木水火土,中唯水手出时,中者如中恶,而身已飞越寻丈之外。”一时堪称“八闽无敌手”。
方世培曾寓居福州市内道山巷旁望潮楼,与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林琴南近邻并结为至交。林琴南亦喜欢拳击剑术,对方世培武功佩服之至,以亲眼所见为依据,将方世培的武功写入《技击余闻》一书,并列入“首篇”(全书共43篇),其中数则故事,确实脍炙人口。
其一,陈山人俶玉至道山望潮楼,求方世培试艺,方世培好意警告说:“山人体干薄劣,触吾拳当飞至丈余。”山人不信,方世培轻轻一出手,山人便“如飞鸟腾逝”。山人至此方佩服得五体投地。
其二,外地人李某,精通剑术,也住在道山山楼。藏而不露的方世培欣赏他的剑术,李某却不了解方世培。一日李某在方世培面前夸下海口;“我的拳术也是天下 无双。”方世培只穿常衣,与穿“胸前密纽三十许”的“朔方勇士衣”的李某比武。未经一合,李某已中方世培“水手”,“腾掷丈余,匍匐不即起。”后赶紧收拾 行李,愧疚下山而去。“
其三,有一个夏天,方世培正与林琴南在室内聊天,突然来了几个无赖从背后袭击方世培,“单衣草履”的方世培“陡用气,歹人已仆于殿上,其一则倒跌而下,首儿触铁镬死。”
其四,当时闽中的武林高手郭联元,慕名到道山找方世培比武。“二君以手相格,楼柱皆战,震震作声欲倾。”少许,郭联元承认不敌,并拜方世培为师兄。
招徒授艺 威扬八闽
方世培想赴边疆从军,却无人引见。他继而招徒授艺,最出名的五个弟子被称为“五虎”:唐依鹤(好纵身),王陵(好化身),林孔培(好翅股),蔡道恬(好 捞金),方永华(长短节)。其中王陵名气最大,他“以拳抵柱,柱皆动,有所谓大身化小身法,中人无不败。陵以此法与拳师试,皆莫当。”王陵在众人吹捧下傲 气大涨。一日,春燕酒酣,竟求与方世培较艺。方世培“忽骈三指,置王陵胸”,王陵一时窒息。后方世培出小丸药合水喂之。王陵苏醒后,向方世培承认了错误。
当然,方世培维护师道尊严也有过分之处。每年春季,方世培都要在茶山会聚族人,进行比武。他的义子竹铭善舞青铜简及铁盾,往来如飞。一个族中老者戏言,竹 铭胜过他的季父。方世培不悦,竟用内功,“以手按竹铭肩井”,使其骨头下陷。事后,方世培后悔不已,“以药治之,三月而愈”。为了自责己过,遂“永不与人 试技”。
名列史册 艺传台湾
方世培于1886年(光绪丙戌)去世,享年仅52岁。斯人虽去,技艺永传。方世培高足之一方永苍,为方世培的叔伯侄儿,“自幼受方家之熏陶”,“又得始祖 严格指导”,掌握了“化身短节”的“独门绝技”,为方家纵鹤真传。后收福州盖山镇郭宅人林国仲(字二高)为徒,苦练十年。他对此徒十分器重,“爱如己出 ”,除悉心传授纵鹤拳精华秘窍外,并将师门医道倾力相授。
民国初年,林国仲到台湾传授纵鹤拳,以中国拳法,使大众都能接受中华民族正 统文化教 育的熏陶。当时日本人以高压政策统治台湾,严禁台湾同胞学习中国武术,意图灭绝台胞民族意识。但是台湾同胞倍受异族压迫,早已民心思汉,中南部各地风闻林 国仲传授中国拳术之事,纷纷暗派代表前去住地,商请林宗师前往教授。林国仲排除万难,应聘至各地秘密传技,并暗中宣传中华文化、鼓吹民族意识,在爱国之士 协助掩护下,门徒与日俱增。此举招引日本占领军的注意和监视,以“莫须有”的罪名把林国仲遣返福州故里,但是纵鹤拳的技艺却从此流传台湾各地。
1945年,台湾光复。林国仲遂于1946年春赴台与门人团聚,不久回闽。后于1947年仲夏携儿子林英明赴台定居,恢复武馆传授技艺。授徒之暇,还悬 壶济世,救死扶伤,“时人均赞不绝口”。纵鹤拳在台湾进一步扩大影响,并流传到日本、美国等地。1968年仲夏,林国仲无疾而终,享年84岁。1988 年,台湾纵鹤拳协会专门派人到福清茶山寻访祖师方世培故居,纪念先人。近年来,日本冲绳、美国旧金山的国术馆亦派人回来参拜。现在茶山村仍保存方世培故 居、练武石等,天竺寺也准备修复。
(本文参阅:林琴南《技击余闻》,台湾纵鹤拳协会网页等)
ref: http://jb.fqqxb.com/yrxy/wscq/200510/6724.html
永春白鹤拳 电影
永春白鹤拳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方七娘所创,揉合白鹤种种舞姿于少林拳法中,经数年揣摩衍化而出 的别具一格的拳法。三百多年来,永春白鹤拳以它独特的风格盛行于世。电影《永春白鹤拳》将以白鹤拳的第三代弟子郑礼的故事为主线,以武侠片的形式将永春白 鹤拳徒手拳法、操持器械各法、点穴等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及鹤仙教拳法的民间传说结合起来,将永春历史文化融入人物真实的故事中,讲述一代拳师郑礼一生行侠仗义的故事。 据了解,该片将由被誉为中国最有潜力的“第五代”实力派导演戚健执导,由永春县和峨眉电影制片厂共同摄制。目前,双方已经签定合作协议,不日将进入剧本的采写和创作,预计今年10月可以在央视6套首播,之后将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完)
Ref: http://baike.baidu.com/view/631405.htm
鹤拳
鹤拳是南拳的一种。多流传干永春、福州、福清、长乐、莆田、连江,宁德一带,并经过华侨传到港澳和东南亚。正宗的白鹤拳,相传由永春方氏七娘所创,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流传至今已演变为宗鹤(即宿鹤)、 鸣鹤、飞鹤、食鹤(即朝鹤,又名痹鹤)等四种不同的拳种。 宗、鸣、飞、食四种鹤拳既然同出一源,近来在福建南安又有发展成为自成体系的[鹤拳道]。它们在技法和训练要求方面就必然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它们都讲三战为基本;都讲气沉丹田, 练丹田功,以气补劲。技击时都要求内外合一,借助明暗二劲。在身法上都要求头顶、项稳、拔等、松肩、松腰、松胯、提裆吊肚。手法都要求五行变化,讲相生相 克。步法都要求稳固,五点金落地,落地生根,等等。但是,它们作为不同的拳种,一又各有其特点和独到之处:宗鹤注重用“宗劲”,刚柔相济;鸣鹤以声催力, 激烈勇猛;飞鹤舒展大方,动作形象;食鹤轻巧快捷,灵活多变。 宗、鸣、飞、食四种鹤拳,因各自特点的不同,对身法、步法、手法等方面也都有一些各不相同的要求。
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这四种鹤拳。
一、宗鹤拳
(一) 宗鹤拳的特点宗鹤拳的最大特点是“宗”。“宗”是方言,难以用确切的文字来表达,只能说个大概。我们知道,狗从水里爬上岸时,身上总是发出一种弹抖 之劲,把身上的水在片刻之间弹掉、科净。狗的这个动作叫“狗亲身”,这种弹抖之劲就叫“宗劲”。所以我们说,“宗”有“弹、抖、撞”的含义。 宗鹤拳在训练中就是要求每个运动员练两臂弹料之劲,控抖之功,-一以及两腿缩绷之劲,要求做到:“两手如竹绳,两脚如车轮,进如猛虎出林,退如老猫伺鼠。 ”身法上则要求做到:“龟背鹤身,虾退狗宗身。” 宗鹤拳在技击上的特点是:见力生力,见力化力,见力得力,见力弃力;注意不注气,注气不注力。手上讲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变化(注),善用“断手”、 “挪手”、“冲手”、“摔手”。腿上常用“返腿”、“踩腿”、“扫腿”,讲渐打渐进,渐打渐退,讲闪躲带打。 宗鹤拳套路,共有一百零八个动作,分三战、四门。三点(方向打三点)、五梅花(套路、路线成梅花形)、鹤翅、五步等。其中主要是练三战。拳谚说:“要想宗 鹤好,三战里面找。”故三战是宗鹤之本,宗鹤的奥妙大都在三战中。宗鹤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吞、吐、浮、沉的气功运动。它的呼吸方法是从 胸式呼吸引向腹式呼吸。由于训练时多以套路形式出现,就更加突出吞、吐、浮、沉,刚柔相济的特点,构成一种独特的运动方式,从外形和内在的精、气、神的讲 究来说,都有它独到之处。
(二)宗鹤拳的气与劲 宗鹤拳用气,气沉舟田,注气不注力,注意更注气。而这“气”,按中医理论是指人体内能够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有一定的运行路线。武术家认为,这种气的运行 是可以锻炼的。练气这种功,就是气功,或叫内功。宗鹤拳就是要练这种气。_宗鹤拳所练的内功是一种丹田功。丹田可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宗鹤着重练 下丹田,即正中小腹的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的地方。练时应气沉丹田,有节奏地呼吸,呼吸应当做到绵、细、深、匀、细、柔、有力;且意守丹田。就这样使丹 田这个位置时松时紧,有节奏地进行腹式呼吸。 不断地进行这样的锻炼,日久会使你每当训练开始不久,就会感到腹内有一股暖气血在流动,全身会慢慢感到发热。这就是气血在人体内舒畅地循环流动,它循着经 络,由丹日下行至足心(涌泉穴),然后上行经过背、颈,直到头顶(百会穴h再下行经颜乔至丹田,成为椭圆形的周流形式。这种气血运行的速度很快,周而复 始,不断循环。 在练丹田功时,腹部应当感到充实,并富有弹性,这样日久会使体肤变得极其坚韧,经得住相当分量的拳脚冲击。很多武术家在表演内功时,腹内经得起各种东西的 冲击,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在技击武术中,气能助力和劲。在发劲时,气还有助于稳定自己的重心,增强两足之间的力量,使之做到两足落地生 根,稳固下盘,加大爆发力。故气不能集中于丹 田后即呼出,而是集中在丹田。后由丹田贯串于足跟底,以气助力,再发于身体任何要出击的部位。这就是老一辈武术家们所说的“劲到脚底,浑身是劲”的道理。 练宗鹤拳还必须注意气贯丹田,出手出气,气行一贯,练时手对脚,也就是天对地,手——脚——气相连。 宗鹤拳所要求的是宗劲,而不是宗力。故动手就要有摸抖之劲,力由足起,劲由腰发,由腰部带动全身发出一种弹抖之劲。 宗鹤拳有明、暗劲之别,来源于明、暗气,明见于外形,•暗潜于内在。两者的关系是气通过运行,调动了人体的内在功能,使各部器官发挥较大的机能,见于外 形。这也是鹤拳的共性。
丹田功的训练还能起到祛病延年、强身保健的作用。由于丹田功练的是瓜式呼吸,腹式呼吸深而长,它能使腹肌腰 肌、隔肌等机能都得到增强。根据现代的研究,腹 式呼吸还可促进内脏运动,消除脏器郁血,促进新陈代谢和胃液。胆汁等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改善营养的吸收。同时,腹式呼吸还能促进静脉血回流到心脏, 改善淋巴液的循环,同时,刺激神经系统,不断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据临床观察,腹式呼吸可治疗呼吸、心血管系统、溃疡病、胃下垂、”肠功能紊乱等多种疾 病,长期练此功,可使人精神旺盛,面色红润,体格健壮。 宗鹤拳训练时只要能做好腹式强缩运动,做到呼吸深长有力、均匀沉细,注意力集中并意守丹田,就会很自然地把气血由丹四周流全身。练功时气由丹田发,以气催 力,劲达两足,使之落地如生根。同时还必须注意身体各部器官密切配合,才能使劲再达到全身各个部位。 如果在训练时气吸进并集中于丹田后即直接呼出,身体各部没有进行任何配合,那就会影响练的效果或出现副作用,如动作笨重,不协调;练内功则会出现头昏脑 胀,身病体赢等。而且,不拘内外功,都会出现眼起红丝,气色黯败,筋骨不舒,神色不宁的现象。
二、鸣鹤拳
(一) 鸣鹤拳的特点 鸣鹤拳也是鹤拳的一种,形象似鸟衔理羽毛状,善用掌,常发声,以声助力,故有“鸣鹤”之称。 鸣鹤拳的特点是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催力,拳势激烈,上肢动作较多。身法要求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步法要求稳固,落地生根。发力时劲由足跟起,气沉丹 田,腰、腿、臂贯串一气,力求顺达,讲究蓄劲。 拳诀有这么.一句话“狗法落地篷车莲(注)鹤法全靠摇宗手。”鹤法中所谓“摇宗手”即“摇身过解”:“摇”指手法和身法的变化方式,“宗”就是我们前面说 过的宗劲。
鸣鹤拳也是一种鹤拳,它的发劲也离不开宗劲。 鸣鹤拳在发劲后,劲力到达各关节时,有明显的“颤吹之劲”。福建人称这种动叫做“痹”(也有人称之为“吹劲”或“宗心”的). 鸣鹤拳的发劲方法,也是气沉丹田,劲由腰起,下至足,使两足落地如生根,再从两足由下往上发于全身各部。这种劲较为明显地表现为两手有显著的颤抖之感,吹 抖的频率很快。每次发出“颤吹劲”时,两手有显著的弹劲,不断地颤抖,待劲催达顶端时突然出击,使之有一“寸劲”。 鸣鹤拳的这种发劲方法需要长年累月不间断地锻炼,并非在一、二个月的时间内即可练成的。只有经过平时刻苦的训练,使身体各部的柔韧性得到进一步提高,肌肉 的弹性和活动性不断得到加强,神经肌肉的活动反应迅速,同时收缩力加强,再加上气沉丹田,以气催劲,以声助力,这样发出来的劲才会成为鸣鹤拳里的那种“颤 劲”。
所以鸣鹤拳的套路以外观来说比宗鹤拳的拳势更为激烈,勇猛矫健,且富有阳刚之美。 鸣鹤拳要求在训练之时应注意头要顶、项要稳,要含胸拔背,要沉肩坠肘(这些身法在宗鹤拳里已提过不再赘述)。注意力要集中,使目光敏锐有神,动作矫捷机 灵,神态安详,两足落地如生根。练时以头、身、手、足四种力势为三战之步法的根基。 鸣鹤拳跟其他三种鹤拳一样,也是以三战为其本,故练举时也应首先练好三战,而且要一年三百六十天持续不断地练,拳不离手,使之熟而生巧。巧而生妙。只有练 好了三战,才能使动作协调,才谈得上手、眼,身、法、步、气、力、功的紧密配合。这就是鸣鹤拳老前辈时常说的“三战为先。端正为务” 鸣鹤这一拳种也跟其他南拳一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手上的动作较多。在技击上也讲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变化。这五种手法讲相生、相克,即金生水、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火克金、水克火、上克水、木克上、金克木。根据前面这十种相生、相克,互相矛盾又互相转化的手法,在训练时自始至终都得 保持着吞、吐、浮、沉的变化,还应正确配合气功的腹式呼吸。其配合方法是:吞为吸,吐为呼,浮为呼,沉为吸。
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鹤拳 师,使周身的动作自如协调,劲能贯穿一气,技击上能神出鬼没,首先应掌握好正确的呼吸方法及其配合。 鸣鹤拳在训练时也以套路出现,如练三战后还得转入四门(即方向打四方)。在套路训练中体力消耗大,有起、伏、转、拆,上、下、左、右出入,还得配合吞、吐 1浮、沉,变化也十分复杂。在呼吸时,多以胸式呼吸引向腹式呼吸,当胸式呼吸受到一定限制时.就多以腹式呼吸为主,有时由于动作上的要求使腹肌十分紧张, 又多侧重于胸式呼吸,有时还得阔气。这些正确的呼吸形式、乃是保证正确运动的重要因素。同样,正确的动作也可以提高呼吸机能的水平,提高人体的换气量,增 强人体各器官的机能。
(二)鸣鹤拳的刚劲与柔劲 鹤拳拳论中有句话:“刚柔相济定心神。”对初学者来说,平时除学走步外,最重要的是将身体各关节放松,逐步消除自己身上固有的僵劲。武术所需要的劲是外行 人所难以体会到,故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之说。 刚学拳的人总希望自己能尽快地掌握技巧,使动作准确,发力有劲。但“冰冻三尺,非一臼之寒。”掌握技巧也决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奏效的。初学者常由于动作不熟 练,加上学时精神紧张,全身肌肉紧张僵化,各关节僵硬,上下肢动作极不协调。再加上不懂得运气,单靠自己全身用力,只能发出一种极僵硬的愚力。他们总认为 练劲就是用出全身最大的力,认为日常生活中推车、拉重物、用气 力那种力便是劲了,故在练习中总是用这种发力方法。这不是武术家的发动方法,必须有意识地扭转过来。 错误的发力方法也不是一次就可以改过来,即使在已练了一段时期武术的人身上,有时还会再出现,因为这是日常生活的习惯。因此要想练好鸣鹤拳,首先必须破坏 身上这种僵劲的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发劲条件反射。这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做到。除掉了身上的僵劲后,在训练时身体应保持有一种很自然的松劲,在发劲时身体各 部位自然放松。当你懂得放松发劲时,说明在你身上已经开始产生武术中的柔劲了。当乘劲在你身上出现之时,也意味着你身上的僵劲已基本消除了。
只 有正确地掌握了什么是劲,如何发劲,然后再靠内气与动作的配合,天天锤炼,劲才会日益增加,鸣鹤拳里所要求的“颤吹”之劲才能练成,然后才能由柔而刚, 由刚而坚。 武术只有刚劲是不行的,只有柔劲也是不行的,它必须刚柔俱备,刚柔相济。拳诀讲“鹤法全靠摇宗手”,摇为柔,宗为刚。鸣鹤拳中手法和身法的变化方式称之 摇,内身发出一种极其刚强有力的弹劲谓之宗。所以说刚柔相济是正法。武术中不单是鸣鹤拳要做到刚柔相济其他南北各拳派也多是如此。只不过在不同的拳种中, 技击上刚柔相济的形式和方法表现不一样而已。 在技击上过刚的手称为便手即环手,过柔的手称为软手。从攻防上来说,过刚易被柔克;过柔易被刚制。在刚与柔之间要求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钦二劲力透达。 柔应柔而不松、不软、活泼不滞,变化万千,即鸣鹤拳所要求的“摇”。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在技击时就能“触即变,发如箭”,当你一接触到攻击手时,就善于 观察其攻势,即时变化自己的手法而击败对方。
三、飞鹤拳
(一)飞鹤拳的特点 飞鹤拳也是南派鹤拳中的一种。“通之为飞”,所谓通就是舒展之意。飞鹤拳的特点是比其他鹤拳更为形象、舒展、大方。飞鹤拳多模仿鹤的飞翔、跳跃、展翅拍击 等动作,吸气上提似飞,常以声助力,动作形象优美。 飞鹤拳跟其他南拳一样,身法上也讲吞、吐、浮、沉,两臂的动作较多,有如鹤翅拍击水浪之势。 飞鹤拳在套路上分三战、四门、八步连、二十八宿等,也以三战为主。训练时步法上要求两脚尖内扣(福建人称之为“包马”)。 步法训练以梅花桩为主,技击时进退变化似三角马。 手法上有击、勾、摔、点、贴、盖、压、剪、弹等,手上也跟其他南拳一样讲五行变化。 飞鹤拳与其他鹤拳的根本区别有三点。 1.飞鹤拳的动作多模仿鹤飞行和走路的各种动作,故其动作比其他鹤拳形象逼真。 2.飞鹤拳训练时两臂象征着鹤鸟的双翅,出手时双手肌肉高度紧张,两手不断地发出一阵阵地颤抖之劲,有时还发出长鸣之声,以发声助发劲。 3.飞鹤拳多以鼻吸气,以口呼气。吸气时气沉丹田,应保持有上提之感,有助于发劲。
(二)飞鹤拳的基本功:三战 飞鹤拳也跟其他鹤拳一样,初学时除站极立马之外,就是要求练三战。前面说过,“三战”应是“三正”:头正。身正、马正。也有人说“三战”应为“三箭”,“ 三箭”即是“三变”:手变、身变、一步变。我们说,这两者在鹤拳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三正”是拳术中基础的基础、只有在牢固掌握“三战”的基础上才谈得上 “三变对,“三变”是在“三战”的基础上更提高一层。而只有练好了“三变”,才能出手制胜。 飞鸿拳初学者,。首先要练的是桩步与动作的稳健、练蔡地生根的包马。变的是梅花极的步法,练的是三战之身步。飞鹤拳要求运动时每个动作都要稳如泰山,轻如 鹤戏水,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三正”。 练“三战”和“三箭”只有坚持冬练三久、夏练三伏,使自己的身体素质适应于这一拳种的运动量,才能使自己在团建立起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灵活多变的条件反 射。’才能做到动步必是包马、梅花桩,动身必定是“三正”。遇敌时能用“三变”制胜。这好比一个驾驶员,当他开动汽车时,首先必用脚踩离合器。由于驾驶员 天天如此操作,就形成了这种条件反射,他不管在任何危急情况下,不管如何突然。驾驶员总忘不了踩离合器后才刹车,他决不会先刹车后才踩离合器,这是长期训 练中形成的一种运动性条件反射,建立起这种条件反射也就是飞鹤拳里所要求的基本功。
拳诀说:“练武不练功,到者一场空。”就是说基本 功是武术之源,是武艺之根基。练好其根基可为今后掌握拳术和高深的技击技巧提供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条 件。如果练拳不练功,你就是学会了很多套路,学了很多技击技巧,也。是无用的。这好比墙上的芦苇,虽然也有根,但由于根子浅,根足无力,故有“习拳先站 桩,练武先练功”、“拳好三战找”之说。 南拳特别强调统拉功。武术中的柱功有好几种,不同的流派和不同的拳种有其不同的桩功,其要求也就自然不一样。飞鹤拳与其他三种鹤拳明显不同之处是,它多仿 效鹤的飞行和跳跃的动作,故飞鹤称之为“走架”。所以它的极功并不要求练得静止稳定,应练稍动的柱功,即所谓“动中求静”的桩功。这种税功是来用流传的传 统方法,如“包马”、“梅花桩”等来训练的。 飞鹤拳桩功的训练应很好地配合呼吸。呼吸应深长有力、气沉丹田,且气应有意识地上提,使气鼓荡,在紧张运行时仍能保持浮中有沉,沉中有浮(取浮有助于飞、 沉有助于稳之意)。 飞鹤拳的呼吸方法大多以鼻叹气,日呼气,这与它的拳势激烈。动作舒展大方的运动规律也是分不开的。飞鹤拳的呼吸,只有经过长期训练.论年不论月,才能达到 浮中不躁,浮中有沉。也只有经过长期训练,才能使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特别是使呼吸器官能适应本拳种的运动要求。
(三)飞鹤拳运动的 呼吸方法 飞鹤拳运动的呼吸方法比起其他南拳较为特殊,大多用鼻孔吸气,用口呼气,而且是在发声时同时将气呼出。它包含有武术中的“沉气”和“提气”方法。 它的运气方式是:吸气时应深长有力,当气体吸进时应气沉丹田,通过隔肌与腹肌的运动使腹腔内脏产生相应的蠕动。气体在体内运动时,使腹内产生有微热感,使 胸部、腹部充实、圆满并富有弹性。这样在运动时就自然会降低人体的重心,使人体易于下沉,使盆腔的重心能保持稳健。落地生根。就在这气体下沉的同时,大脑 应有意识地指导将气迅速地上提,这时腹壁肌向内收,胸腔就会不断地扩大。这样呼吸就会深长,会提高人体的重心,使之有上提之感。这两种方法不断地交替进 行,时间久后就会做到沉能落地生根,浮能上提,有飞之意,使动作轻灵、敏捷。 由于飞鹤拳拳势激烈,运动量大,在发劲之时,肌肉强有力地收缩,不断地发出颤抖之劲,再加上时而还用喉发声,以声助力,所以,运动时对氧气的需要量相应地 也就增加。如果没有很好地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运动起来就会出现气急,运动速度不快。活动时人体重心不易下沉,反而上浮,使动作不协调,运动效果也自然会 下降。所以说,在不同情况下,针对不同动作,如何协调地配合不同形式的呼吸方法,是学好飞鹤拳的关键。
(四)飞鹤拳的内劲与灵敏 内劲对于武术运动员来说是必木可少的。任何拳种,任何流派,对于内劲都有它们自家独特的要求。不同拳种有不同的技击方法和用劲方法。、飞鹤拳要求的是一种 “颤劲?,只有练习者身上具备了这种劲,练起飞鹤拳来才会使动作变得轻巧、刚柔、虚实有分,才会使人感到你的套路运动起来很有份量,不会飘浮、松懈无力或 僵硬死板。技击时,才能做到出手如神,变化无穷,如同武术家们常说的那样“来如暴风骤雨,去如风卷残云。” 飞鹤拳的“颤劲”,是以意贯注,以气运行,以声助力,肌肉高度地收缩,从而发出一种“颤抖”之劲。
这种劲并非全是刚劲,它是刚中带柔,柔 中有刚,总的说来 是偏刚。飞鸽拳运动起来既有它的坚韧性,又富有弹性。 这种飞鹤拳的“内劲”,柔时很有韧性,刚时极其坚硬,出手时有压倒一切对手之势。 这种飞鹤流派的“内劲”也常常可以从运动的外形上观察出来。我们只要看练飞鹤拳的运动员在表演套路时的双手,就可看到它不断地发出颤抖之劲,当发劲激烈时 还可以听到肘、臂、腕关节所发出的“咯咯”的响声。 飞鹤拳的内劲,在技击时从外表上是看不到的。在技击时它具有特别的功效,是隐于内,而不象练套路时那样显于外,故有“听劲”之称。它能随人之劲力分量而变 化,随人之动而动,随人之变而变。能知人之动力分量,而人不知我之动力分量。由于内劲的充沛要结前于、眼、另•沽•少””“丛”‘之变化而产生一种独特的 “妙劲”,轻而不浮,即称之为“飞”。它是一种刚柔结合的巧劲,技击时手到劲即到;与对手相遇时能使对方引之即来,送之即去。
飞鹤拳 在技击时也是讲短打,讲五行变化。近战能做到步步逼近对方,手到步到劲即到。 由于在内劲的支配下,五行变化时能不断地改变对方的身体重心,处处步步控制对方的重心,使之不稳、倾跌。使对方不知我手如何变化、何时何处而发,使对方想 还手又不见我手。想变手又变不动。想退又退不得,时时处处受制于我。 反之如果运动员自身没有一定内劲的话,那出手时后果可想而知。比如,人出刚手时,我也出刚手。因内劲不足,刚不过人;如出柔手,也会因内劲不足,柔被刚 制。那样就只得被动地随人变而变,被动地被人所牵制,最后被击败。练过武术的人都知道,武术并非光有劲就能制胜,它还得靠自身变化的灵敏性。 当然,一个运动员的灵敏性并不是身体内部固有的,特别是武术这个项目,它完全靠长年累月刻苦锻炼出来,并且是在运动员掌握了各种动作的高度技巧后才会产生 的。所以,运动员只有正确熟练掌握各种运动技能,灵敏才会表现得更加明显突出。 一个高水平的飞鹤拳运动员,既要有高度的灵敏素质,也要有足够的劲力。只有灵敏,没有足够的内劲,“武术”这个项目就不能算真正掌握了。反之,有一定的劲 力,没有足够的灵敏,在技击攻守中同样地也是不能克敌制胜的。所以灵敏与劲力是缺一不可的。比如散打,它对灵敏、劲力的要求都很高。
它不 象武术中表演的对 练,对练是按预先安排好的攻防套路来进行练习。而散打就不一样。当双方对阵时。由于双方都未知对手之分量,而双方学的又不一定是同一拳法,特别是不同的拳 种,有它的不同手法变化工而且在对打中,要在一刹那时间里,速破对手而变我手,那是需要高度的灵敏与劲力的。 俗语说,“千拳归一路,打人只一着”,“拳术全靠快打慢,步步有解,急步难防”。何况在技击时,双方的动作变化都不是在预料之中,而是千变万化,要在一刹 那时间里随机应变才能制胜。平时要有高度的灵敏与劲力,才能在交手变化中做到精确地判断、准确地应付,“刚来柔克,柔来刚制”•
四、食鹤拳
(一) 食鹤拳的特点 食鹤拳“掠之为食”。食鹤拳在训练时吸气和吐气经常发声。食鹤拳多用指,有如鹤啄食状,动作轻巧、快速,手上也讲五行变化。 食拳要求以静为主,静以养神,一静百静,一部面却它的静是以意守气。养其浩气。动时快速勇猛,讲究精、与一神、手、眼、节的配合。拳势有时较为激烈,上肢 动作较会。步法稳固,练时以两足为根,力由根起,劲在腰头,气沉丹田。脚上讲落地生根,吞身逐臂,井井向上,动作整齐清晰,身正步稳,稳静内在,内外合 一。运动起来给人以沉着、稳静,灵活多变,勇猛而漂悍的感觉。手法则要求四平八正。马步常用三角马(即三点五梅花)。技击时脚上是“无搭不伸腿”的(即手 上如没有缠住对方身上的某个部位时是不起腿的)。食鹤拳是讲突然出击的,拳谚说@食鹤变,五行变”。
下面谈谈食鹤拳五行手法的使用方法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变化:
1.金手——逢顶属金。两手成勾手,勾尖朝里,勾顶向外,横的用腕向外顶开对方的攻击手,出单手,双手都可以(要灵活掌握).
2.木手——逢枝属木。当对方进攻时,用挑掌向上向外挑开攻击手,紧接着用直插掌攻击对方(单、双手都可以)。
3.水手——逢浪属水。水手分为明水手、暗水手两种。明水手:松握拳,拳心向上,两前臂同时向外抖出,劲在挠骨远端;暗水手:双俯掌,对方攻来时先向外扣 腕、下按对方的手腕,紧接着就可以随意进攻对方。
4.火手——逢冲属火。两掌向前推出(如同双谁掌),劲在掌根。进攻时两手向对方胸部出击,当对方进攻时可先用掌根顶开对方的攻击手,紧接着向对方的胸部 推去。
5、 土手——逢沉属土。两臂屈肘,胸前握拳《拳心朝上)。遇到攻击时,两拳变掌,擒住对方手腕.紧接着向对方击出或插出。 五行之间的变化:水手来上手挡,木手来金手克,、金手来火手破,火手来水手堵。 总之鹤拳练习时是手对脚。叫做天对地。手上讲五行。脚下“五点金落地(即五趾用力抓地)。落地有生根与不生根两种,进实退虚,弃力借势,跟进如拔河,虾退 狗宗身,出手如刀眼,交手似羽毛(轻地)。不丁不八(指步型),井井朝天(手、臂、肩的肌肉凹陷处)。手法上分夭、地、、人、和四个字,天手如潮(上挑之 势),,地手如刷(下跌之劲),人手为控,和手为弹。
(二)食鹤拳的运气方法 食鹤拳跟其他三种鹤举一样,也讲运气,以气助劲。 食鹤拳的运气方法大致与其他鹤拳相似,但也有它独到二处食鹤拳的运气是使之气沉丹田后返于全身。运气的目的是使气动劲.武术家们称之为内功成气功。 食鹤拳练气功分为两种。一种为“静功”,一种为“动功”。 静功的训练方法有坐式、站式、卧式。静功一般在早晚练为宜。练时人站、、坐或卧皆可,其目的是增强其人体内的元气。练时身体保持正直。两脚分开,_两手伸 直,靠手两大腿旁,后进行运气训练。进意守气,以增加内气。练静功也并不是静而不动,而是静中带动,即外静内动。 个动功则是在激烈运动时进行的;在训练时除身体各部位要按食鹤拳身法要求进行,步型、步法、手型、手法都要符合其规范要求外,。还要求在运动的同时配合运 气。静功与动功的运气方法大致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一个在静时运气,一个在动时运气,其目的都是为了增进人体之内气。 练习运气时,要意守丹用‘由鼻孔叹气,下沉丹田,使丹田部位产生一股暖础。经尾船部沿脊柱上行,过头顶,再经颜面~胸部下行,。回到丹田,这样循环运行。 练武功的人只有做到自己有这种感觉,才算是内动到家了。
<永春白鹤拳>_电影
新华网福州1月8日电(勤泽 由森) “永春白鹤拳,无烧也拉仑!”作为我国南拳中的一朵奇葩,永春白鹤拳的威名早就远播海内外,但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在永春白鹤拳里面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永春白鹤拳与咏春拳、截拳道的关系,鹤仙教拳法的民间传说……不过没关系,大家很快就能够在央视6套了解到《永春白鹤拳》的这些美丽故事。 笔者元月8日从永春县了解到的,该县将与上弦月(厦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拍摄武侠电影《永春白鹤拳》(暂定名)。永春白鹤拳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方七娘所创,揉合白鹤种种舞姿于少林拳法中,经数年揣摩衍化而出 的别具一格的拳法。三百多年来,永春白鹤拳以它独特的风格盛行于世。电影《永春白鹤拳》将以白鹤拳的第三代弟子郑礼的故事为主线,以武侠片的形式将永春白 鹤拳徒手拳法、操持器械各法、点穴等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及鹤仙教拳法的民间传说结合起来,将永春历史文化融入人物真实的故事中,讲述一代拳师郑礼一生行侠仗义的故事。 据了解,该片将由被誉为中国最有潜力的“第五代”实力派导演戚健执导,由永春县和峨眉电影制片厂共同摄制。目前,双方已经签定合作协议,不日将进入剧本的采写和创作,预计今年10月可以在央视6套首播,之后将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完)
Ref: http://baike.baidu.com/view/631405.htm
方七娘與永春白鶴拳
方七娘與永春白鶴拳
一般認為方七娘為開山祖,方七娘生於明末,原籍浙江處州府麗水縣,為避時亂,隨精通江浙武術(紅拳及長拳)的父親方種遷住福建省福寧州北門外、今福建北部寧德市。方種有可能參加了洪門漢留組織,在深夜後聚會習武,由於陳永華(近南)又匿名白鶴道人,故白鶴拳門人案上供奉的是白鶴先師。白鶴仙師其實和白鶴無直接關聯。所以,鶴拳和鶴的形態本無關係。
七娘後嫁給曾四,在福建永春授徒。故稱為永春白鶴拳。
承傳
永春白鶴拳是福建省七大拳種之一。於清朝順治年間(1644年至1662年),由福建福寧州(現在霞浦縣)北門拳師方種(亦名方掌光)首先傳出。
方種與七娘
家中殷實富有,性好拳術,廣交聞名武師而從師之,苦練不懈。方種早年喪妻,獨 生一女七娘,故得其傳授。
曾四
永春人曾四,師從顏起誕(又名顏上觀,精棍法),與七娘結為夫婦,生有二子。曾四與七娘同回永春縣五里街鎮儒林村後廟辜氏宗祠授拳。永春縣鄰近金門,為台灣門檻。宗祠(教練寺)掛上白鶴道入的圖像、故被尊敬為白鶴先師。
據「永春縣志.方技傳」載:「康熙年間,方七娘與其夫曾四以罪謫永春」。住在「永春西門外後廟辜厝(厝-福建話即家)」,在那裡廣授生徒,後人稱為「曾武館」,白鶴拳(鶴法)就此在永春發揚光大,蓬勃發展。
二十八英俊與前五虎
曾 四夫婦在後廟辜厝教傳吳,王,林,蔡,樂,許,周,康,張,辜,李,白等諸姓二十八人,人稱「二十八英俊」。二十八英俊中,樂傑居第一,王打興居 第二,曾四之子曾綠使以及李元卿,林泮,辜 喜,陳傳,張居,染布應,辜魁,辜班,辜助,林椎,姚虎,潘賢,葉福,劉灶等等,皆是當時高手。後世稱曾四為「前永春名師」,傳人中以鄭禮,辜喜,辜魁, 樂傑,王打興五人最為傑出,世稱「前五虎」。
鄭禮
鄭禮週遊各地以武會友,取長補短,豐富了白鶴拳的內容,在各地播下了白鶴拳的種籽。
鄭禮一生傳人,不可勝數,門徒遍佈永春,德化,大田,尤溪,仙游,莆田,福清,福州,漳州,連城,遠至江西。較有名望的有劉降,鄭養,鄭寵,林添,盧益,李昱,蔡熙,林全等人。
白戒-南明軍中武術-節力
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夏曆六月,康熙命福建水師提督施瑯進兵台灣,八月與與鄭克塽議和,台灣終與大陸統一,隸屬福建省,兩岸民眾自由往來,其時施「從台灣帶來一名師白戒,亦是教練寺傳授的,入永春教「節力」,從此永春白鶴技法更加完善。
後五虎
鄭寵,林添等多人隨其學藝,後人稱白戒為「後永春名師」,傳人中以鄭寵,林添,鄭畔,辜初,辜榮五人最傑出,世稱「後五虎」。
傳入福州
後傳入福州,加入其他拳種,衍生飛、鳴、宿、食鶴等四枝鶴拳。漸次與鶴的形態聯上關係。雖然福州鶴拳已經發展為風格各異,套路紛繁,拳理與技法自成體系的拳種,但它們都源自永春白鶴拳。故此,它們脫離不了永春白鶴拳的影子,離不開永春白鶴拳的技、理、法。
傳入台灣、加入道功
祖曰:「白鶴仙師傳與……福州福清館口人氏方世培(諱 徽石),鶴法至此猛殺,復求輕柔震彈,則盡善盡美矣。偶觀寒鴉顫身雨散,木為之搖,溺犬搖駿,水珠飛濺。臨池審視魚身柔游,蝦臂伸縮,因有所悟,而易鶴法 以鬆柔、圓化、摔彈、抖震為形,意氣為體,呼吸為用之拳法。世培為後祖,再傳方永華,陳依鶴、蕭孔培、陳道田、王霖、時譽「八閩五虎將」。五虎將之首,世 培之子方永華再傳子方紹翥(阿鳳師),方紹峰,及張常球(二哥),常球為來台初祖,本名諱二哥,常球為後祖世培所贈之名,後有日本人台中廳長技德二因攏 絡,而譽二哥武術與德行並美,如新高山(玉山)能高山(雪山)並峙,更稱二高,世以二高拳法稱其術。……蔡秀春特出,身型高大,又習仙家道功於歐陽敬予, 增拳經白鶴神功簡記一篇、拳柔軟肢一套,秀春再傳子澤民,澤民師全心發展鶴法,再習隱仙派詹德樹道功,鶴法至此內外皆備,得有十分拳法,流傳世代,左右旋 轉,前後遮攔,上下護固,身勢出力,似枝接葉,皆由一身之變化,三十六骨節之效用。總是腳保身,手打人,有進有退,步步傷人也。若是方家之祖,身體氣勢, 筋脈骨節,或盞穴轉輪,反形直骨,注止部位,必先一身五肢歸正,三十六骨節,七十二轉輪,各處行筋,轉運行力,呼吸發出無不聽從矣。
簡介
鶴拳注重兩臂彈抖之勁,出手如弓發箭(掌法),實進虛退,借勢使力。拳法以節力、指力為主。採用不丁不八步。講究摔彈,抖震等吞吐浮沉技法。
各枝鶴拳有不同的技法,不同的套路和不同的名稱及操練方法。
大概先練「搖枝」,「搖節」或稱「三顫」,每一下動作皆發聲。 套路有「角戰拳」(後演變成「花拳」)、「五行手」、「八步連」、「中方」、「二十八步」、「游變」、「七錦」等。器械有刀、槍、劍、戟等,加上點穴法。
白鶴拳,剛柔相濟。防用節(顫)力,攻用指力(箭掌)。馬分平馬、勒馬,拑羊馬。腳法有踢,鉤,掃等。
拳理講「見力生力,見力化力,見力得力,見力棄力」。
鶴拳以一身五肢端正為依歸,三十六骨節七十二轉節,各處注氣行勁,訣曰:舉意不舉力,記氣不記形。
主要流別
《宿鶴拳》
指白鶴棲息時單腿獨立之姿態,重獨腳之踢吊。 擅長全身發勁,包括頭、肩、肘、胯和膝五撞。
《飛鶴拳》
以兩臂動作為主,側重高架長手之法。
《鳴鶴拳》
多用掌(箭法),注重發聲,如鶴鳴叫,以氣催力。
鳴鶴拳:源自「前五虎」之王打興。至第六代林世威,林傳福州蓋山潘嶼八,潘滲入羅漢拳精華,創「鳴鶴拳」,潘傳長樂縣謝祟祥。剛柔流始創人東恩納寬量及宮城長順曾在福州拜謝崇祥為師習藝。
《食鶴拳》(朝鶴或痹鶴)
用指似啄食狀,手腳並用。
食鶴拳:源自鄭禮一系。比較傳統的永春一系。至七代蔡忠,蔡忠傳其侄蔡公頌,蔡公頌傳福州林德順(別號蕊師),林德順在民十六年(1927年)到日治的台灣謀生,受當地富紳劉故聘為私人教師,食鶴拳由是在台灣廣為流傳。
現在福州食鶴拳共有八框(套拳-程序),分別為第一框:吊骨(鬆關搖節),第二框:點飛(以氣催力),第三框:叼蓮(下盤),第四框:四門(步法),第五框:五行(拳法),第六框:三十六腳手(用法),第七框:八卦,第八框:陰陽手。
《縱鶴拳》
- 主條目:縱鶴拳
清朝末年福建拳師方世培縱合四鶴拳之藝而創作縱鶴拳。其後人改稱宗鶴拳。民國初年,方世培後人應聘北上,遇到(1913 年)任職陸軍部武技教練所教務長王薌齋。數年後(1923年)王南下福建與方永蒼交朋換武,數年後創了意拳。
Ref: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9%BD%E9%B6%B4%E6%8B%B3